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当前位置:首页 > 食品 > 正文
9月仍是蘑菇中毒高发期 外出游玩勿采勿食野生菌
时间:2023-09-21 15:05:33    来源:新华社    浏览次数:    中企新闻传媒网    我来说两句()

  近期,全国多地出现降雨天气,降雨过后,野生蘑菇生长进入旺盛期,公园、山区、树林、绿地常常会“冒出”各种各样的野生蘑菇,一些有毒蘑菇也混迹其中。

  专家表示,9月份仍是蘑菇中毒的高发期,提醒外出游玩的市民群众勿采勿食勿买野生菌,谨防蘑菇中毒。

  北京市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卫生所副所长马晓晨介绍,野生蘑菇的种类很多,其中有毒的有500余种,剧毒的有40余种。毒蘑菇的毒素成分各异,中毒后出现的症状也不相同。常见的可分为胃肠炎型、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衰竭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横纹肌溶解型、光敏皮炎型7种类型。中毒后轻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及视力模糊、精神亢奋、错乱、幻觉等精神症状,严重的可出现溶血、肝脏和肾脏损害,甚至导致死亡。“在中毒事件中最常见的是胃肠炎型和神经精神型,而主要引起死亡的是急性肝损害型和横纹肌溶解型。”马晓晨说。

  目前对蘑菇中毒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一旦发生中毒,发病急、症状重、病死率高。预防蘑菇中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野生蘑菇。

  专家表示,蘑菇中毒的潜伏期较短,一旦食用野生蘑菇出现不适,无论症状轻重,都应尽快就医。如意识清醒可立即催吐,若中毒者出现昏迷则不宜进行人为催吐,以免引起窒息。一起食用过毒蘑菇的人,无论是否出现中毒症状,都应该及时就医,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马晓晨说,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肝损害型蘑菇中毒在临床上存在“假愈期”。患者在呕吐、腹泻等急性胃肠炎期过后,自我感觉已经“康复”,特别容易忽视而不愿意就诊,而此时体内已经出现严重的肝肾功能异常,救治不及时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因此,对于超过6小时以上潜伏期的中毒患者要及时转诊到有诊疗能力的综合医院进行治疗。

  ◎新华社记者 侠 克

 
关键字:蘑菇中毒
分享到:
责任编辑:杨艳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网上购物
中企新传媒网办 版权所有:中企新传媒网 Copyright ©2000-2015 ZHQY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企业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企新传媒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合作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5-2128698 客服QQ:516770808
滇ICP备13003931号-5 |云公网安备:53050203402011号|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可信网站认证|百度原创星火计划